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間。
“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在今年7月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了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設目標,強調“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一座老園區的煥新記,折射出現代化人民城市的意涵。
浙江杭州余杭區高橋云港園區,曾經的閑置廠房變身創業社區,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直播電商等產業在這里集聚。“我們可以靈活選擇共享、整層或獨棟等作為辦公空間,滿足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從事電商行業的孫一玖說。
綠色低碳,是園區更新改造的關鍵詞。一幢幢建筑被綠意和科技感包裹,“零碳樓”屋面設置光導管、保溫系統,屋內采用節能照明、高能效比空調,再輔以光伏儲能技術,基本實現了用電供需平衡。
“十四五”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深刻把握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戰略取向,推動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以人為本,有高度又有溫度,城市宜業宜居水平大幅提升——
中午,江西贛州章貢區洪城巷社區的社區食堂香味撲鼻。67歲的居民蘇蘭清正在挑選飯菜:“兩葷一素一湯,價格不貴,而且很方便。”
前兩年,洪城巷社區被列入全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既讓社區老人吃飯更便利,還建設了籃球場、兒童樂園等設施,讓居民生活更舒心。
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800多萬套,惠及1.7億群眾。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30萬個,在這個過程中增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96萬個,增設停車位400萬個。
因地制宜,城市發展新動能培育壯大,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大幅提升——
我國城市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690多座城市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各不相同,各展所長、百花齊放,是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
廣東深圳,整座城市成為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場,通過開放場景資源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奔赴。
福建福州,依托山區、海灣、江河等資源,串山連水的綠道蜿蜒盤旋,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古今交相輝映。
“十四五”以來,我國城市綜合實力持續增強,19個城市群承載了全國75%左右的人口,貢獻了85%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大幅提升,全國已有14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約1300片歷史文化街區。
統籌協調,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北京城市副中心連續5年保持千億元級投資強度。曾經的東方化工廠,變身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預計年底基本建成。
雄安新區拔節生長,8年多時間,建設范圍擴至200多平方公里。央企在雄安設立各類分支機構超過300家。
從全局謀一域,“兩翼”齊飛,有效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
像“繡花”一樣治理城市,北京運用社區議事廳、居民“微提案”等自治形式,廣泛征求民意需求,推動背街小巷治理;上海實施人民建議“征集—研究—轉化”的閉環管理和運作機制,將群眾“金點子”轉化為城市治理“金鑰匙”……推進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將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
決勝“十四五”,謀劃“十五五”。站在城市發展的重要轉折關口,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一定能夠不斷開創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