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法波地區的第一批華人移民是阿蒂莫諾(Atimaono)種植園在1865—1866年招募的中國勞工。英國企業家威廉·斯圖爾特(William Stewart)經營的“塔希提棉花和咖啡墾殖公司”為了獲得廉價勞動力,從中國招募了一批勞工,促使了第一批華人移民的出現。1864年3月30日,當時法國駐太平洋機構(EFO)授權威廉·斯圖爾特將1000名中國人帶到塔希提從事農業生產。這批中國勞工在1865—1866年分乘三艘船抵達塔希提島,共1010人。他們在阿蒂莫諾種植園辛勤勞作,每天工作12—15個小時。按照當時的官方報告,華工在種植園吃住無憂,還配有醫護人員,但實際上種植園的工作節奏非常快,整個種植園彌漫著不良的氣氛,幫派林立,爭斗不斷。1869年,一個名叫詹素功(Chim soo kung)的中國人為了救他的同胞而被送上了斷頭臺。事實上,他并不是唯一一個死在塔希提的中國人,當時的華工死亡率在不斷上升。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報紙還以“可怕的殘酷——南太平洋上的法國奴隸制”為題報道了塔希提的阿蒂莫諾棉花種植園。
塔希提島的華人移民主要是客家人和廣東人,來自廣東的龍崗、惠陽、東莞,還有南海、增城、四邑、番禺等地,華人之間使用的語言有客家話和粵語,客家話在華人社區占主導地位。第一批華人移民的身份多是勞工,他們的目標是逃離當時苦難深重的祖國,改變生活條件,賺取錢財榮歸故里。但是隨著阿蒂莫諾種植園的破產,這批華人移民的夢想也隨之破滅。1873—1878年,選擇留在塔希提島的華人勞工當起了店主、屠夫、餐館老板、裁縫、木匠和鐵匠。搬到其他島嶼的華人也選擇了不同的謀生渠道。拉伊阿提亞(Raiatea)島上的華人開始種植香草,土阿莫土(Tuamotu)島上的華人制作椰干,并與當地人進行商品交易。通過這些小生意,華人很快進入了零售行業。張·弗漢瑟斯(Cheung Francis)在其著作《1919-1945年塔希提及其島嶼》(Tahiti et ses iles 1919-1945)中提供了第一批華人移民的職業比例,其中35%自稱是農民,15%是店主和雇員,15%為日工,2%為工匠,還有32%為其他行業。
華人在當地社會經濟活動的成功得益于華人社區的互助互幫,而華人社團功不可沒。法波地區的華人社團始于1870年互助保障協會(Sociétéde Secours Mutuels,簡稱互助會)的成立。早期抵達塔希提島的華人可能都參與了互助會的創建。1876年,互助會用木材搭建了供奉關帝的寺廟,也就是今天塔希提島關帝廟的所在地。寺廟內設有放置供品的主祭壇,外面是一個露天庭院,經常舉辦各類中國文化活動。1911年,7名互助會創始成員組建了信義堂(Si Ni Tong),1995年獲得法律認可,成立“信義堂”協會,之后逐漸發展成為目前的華人社團聯合會。下設十個社團,分別是中華會館、故銘堂、國民黨二支部、國民黨三支部、七村會、洪門致公堂、婦女協會、菲西格瑪(Phisigma)協會、思源會和文化協會。每個社團派遣八名代表參加信義堂大會,選舉產生董事會,負責任命管理小組。董事會主席采取輪換機制,由十個社團負責人輪流擔任,任期一年。自成立以來,信義堂一直主張以“信義”為先,“信”代表誠實和信任,“義”意為正直。在成立初期,成員們以兄弟相稱,會員入堂必須履行儀式,但是,現在的信義堂章程規定,居住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的華人皆可加入,成為自然會員,其宗旨是團結當地華人,謀取社會福利,興辦慈善事業。他們創辦老人院,經營關帝廟和華人公墓,并通過舉辦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等各種形式保持中國文化的活力。
故銘堂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塔希提華人民族主義聯盟(Union Nationaliste Chinoise de Tahiti),首任主席是陳龍敦(Chan Long Thun),1921年8月正式成立,稱為國民黨協會(la SociétéKuo Min Tang)。次年,協會的一個分支宣布獨立,也就是現在的國民黨三支部,沿用“國民黨”的稱呼。這個社團的活動主要是在法波地區的賴阿特阿島(若伊雅提島、Raiatea),他們開辦中文學校,傳播中國文化,目的是為了促進當地人更好地了解華人社區及其文化傳統,增進相互理解。1939年,國民黨協會內部因個人利益又產生了分歧,分別成立國民黨一支部和二支部。國民黨一支部在1942年成立塔希提中國自由之友協會(l’Association Amicale de la Chine Libre),一般稱之為故銘堂(Koo Men Tang)。目前協會的宗旨是保護創始人留下的遺產,通過語言教學和文化活動促進中國文化的傳播,維護祖先的傳統、習俗以及道德價值觀,參與建設和諧的波利尼西亞社會。國民黨二支部保持“國民黨”的稱呼,在1945年建立了總部,并于1947年開辦了中文學校。目前該社團的宗旨是發展和促進中文教學,特別是法波地區的漢語教學,從事慈善活動,加強華人社區的團結以及和其他社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同時保持與世界其他華人社區的聯系。
(三)洪門致公堂
洪門致公堂(Chee Kong Tong)也是當地影響力較大的華人社團。它成立于1937年,宗旨是發展人道主義原則,互助和合作,追求正義、仁慈和團結的理想。它的格言定義為“慷慨”、“良知”和“工作”。這個社團于1971年得到當地政府承認并正式注冊,匯集了來自華人社區的各界人士。1994年加入信義堂,幫助信義堂成立社團聯合會,建造老人院,捐助鰥寡孤獨和從事國際公益事業,而且與澳大利亞、中國等多地的致公堂素有往來,于1994年主辦了中國共濟會國際會議,并接待來訪的中國代表團。
法波地區的華文教育與華人社團的發展密切相關。面對華裔兒童人數的不斷增加,而當地學校卻只開設法語課程的狀況,華人決定創建自己的學校。第一所中文學校可以追溯到1919年,是中華會館在正式成立前創辦的,開設有多個班級。1922年,中華會館將中文學校遷至今天的總部所在地。同年,國民黨協會也創辦了中文學校,稱為三民主義學校(l’école Sam Min)。之后,國民黨協會分裂成三個支部,也分別開辦了中文學校。這些學校同時教授中文和法語,但最初學習的是客家話。中文學校的開設,讓出生在法波地區的華裔有機會學習中文,在華人占主導地位的商業領域,客家話被用作工作語言。中文學校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了發展的頂峰。但是隨著當地殖民政府要求學校增加法語學習時間,以及對中文學校的進一步限制,中文學校的入學率逐漸下降,很多華裔學生開始轉到天主教會學校學習。而且這時候的中文學校開始教授普通話,由于缺少說普通話的家庭環境,年輕人很快就因為學習困難而放棄了中文學習。加上中文學校無法提供學習證書,使得關心孩子未來的家長不得不求助于法國學校。學生人數減少,加上師資力量補給不足,當地教育部門建議華人社團創辦的中文學校進行合并,但是最終未能達成統一意見。至1964年入籍問題解決后,這些中文學校被迫永久關閉。
中華會館和故銘堂等華人社團一直是當地中文培訓的主要機構。中華會館在關閉中文學校之后,一直開設有面向成人和兒童的普通話課程,并提供中文翻譯服務。此外,還有中國書法班、麻將和象棋入門班、太極拳學習班等文化課堂。并且每年7月組織學員前往中國體驗語言游學。但是由于疫情原因,目前中華會館的普通話課程班已經關閉。私人開辦的中文教育班也只剩下零星的一兩個,而且學生人數非常少。目前,只有故銘堂開設的中文培訓班還維持在二三十人的水平,分為兒童普通話課程和普通話階段課程,主要生源來自在學校選修過中文課程的初、高中生。除了中文課程,故銘堂也開設了中國舞蹈班、乒乓球和太極拳等中國文化學習班。此外,致公堂等華人社團也經常舉辦普通話比賽,促進漢語在當地的推廣。中法中學交流協會(Association Hei Taina)還與浙江溫嶺中學、上海長寧區建立了學生交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