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裔主持人鄭六月——
100年前,正是“下南洋”的高峰時期,鄭六月的外公跟著親人從福州下到馬來西亞“討生活”;100年后,鄭六月帶著10余名親戚回到福州老家,踏上了一段跨越百年的尋根之旅。
身份認同
1925年,鄭六月的外公還只有9歲,便跟隨母親走出了福建省福州市壽山鄉芹石村的大山,跨越3000多公里,來到了馬來西亞霹靂州曼絨縣實兆遠定居。在這片素有“小福州”之稱的土地上,鄭六月的外公成家立業,養育了包括鄭六月母親在內的10個子女。
鄭六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在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工作,她便跟隨外婆在老家實兆遠生活。外婆的父母也是從福州移居而來的華人。
由于當時的教育并不普及,鄭六月的外婆沒有機會學習當地語言,便一直用福州方言與鄭六月交流。“七溜八溜,不離福州”,童年的鄭六月就這樣在一句句親切熟稔的福州鄉音中,漸漸拾起了自己“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的身份認同。
中學階段,鄭六月雖然在使用馬來語和英語教學的公立學校就讀,但學習中文的興趣日漸濃厚。中學畢業后,懷揣著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繼續學習中文的強烈渴望,鄭六月申請前往中國臺灣求學。
大學的同學們常常對鄭六月一口流利的中文感到新奇,“為什么你是馬來西亞人,但你的中文卻說得這么好?”鄭六月則會告訴他們,“我們的先輩是從中國下去(馬來西亞)的,我是馬來西亞的第三代華人。”
尋根問祖
2025年2月7日,大年初十,鄭六月帶著母親、姨母和舅舅等一行10余人回到福州老家,探尋百年前外公生活過的這片故土。
芹石村與福州長樂機場相距80余公里,親戚們堅持驅車1個多小時前往機場迎接。到家之后,親戚們點燃歡迎爆竹,用福州方言相互寒暄,又端出早早準備好的平安面線和芋頭年糕……這一幕幕暖心的畫面是鄭六月心中“回家”二字的溫馨具象。
鄭六月的小舅動情地表示,自從母親去世之后,這個大家庭便很難有機會過上一個團圓年,即便偶爾會去姐姐家團聚,他也會覺得“這是我姐姐的家,不是我自己的家”。可當他置身于福州老家的眾多親友之間,品嘗著“有外婆的味道”的家常美食,他真真正正有了回家的實感。
正如鄭六月所感慨的,“這趟旅程,讓我感覺我們不是從海外回來的遠親,而(和他們)是一家人。我在有福之州找到了一種親切感。”
傳承有責
“尋根,可能不只是回家,更是找回自己的文化認同。”作為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馬來西亞籍華人,鄭六月對中華文化有著切身的感受與深刻的認同。“馬來西亞是除了中國之外,中華文化保留得最完整的國家之一。”鄭六月說。
今年農歷正月,馬來西亞柔佛古廟游神活動照例舉辦。從正月十八的亮燈儀式,到正月廿二眾神回鑾,柔佛古廟游神隆重而盛大,是當地百姓特別是當地華人慶祝農歷春節的重要儀式。正如鄭六月所說,對當地華人而言,“游完神,才算真正過完年。”
鄭六月是今年游神的標旗手之一,這也是她第二次在柔佛古廟游神中擎旗。活動當天,鄭六月身著中國傳統服飾,高舉柔佛古廟幡旗,徒步走完了全長約8公里的游行路線。活動現場氣氛熱烈,神轎過處,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藝術輪番上演,將現場的氣氛推向一個個高潮。
當下,馬來西亞正聯合新加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希望將柔佛古廟游神、檳城大旗鼓和新加坡妝藝大游行等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希望將這一場已有百年歷史的文化慶典,推向世界的舞臺,讓全球都能看到馬來西亞華人對于傳承中華文化的努力。”鄭六月憧憬道。
百年光陰,滄海桑田,變化的是人間風貌,不變的是海內外華人的血脈親情。“或許,成為海外華人并不意味著失去故鄉,而是帶著故鄉的根,走向更遠的地方。”鄭六月說,“愿每一個回去尋根的海外游子,都能順利地找到你的歸屬。”